新闻动态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改革在传统动能转换与新兴动能培育的共振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在3月23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改革激发增长新动能”专题研讨会上,多位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寻改革激发增长新动能的实施路径。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率先作主题发言。
刘世锦在发言中表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大力提振消费摆在各项工作之首,对解决消费不足问题高度重视。那么,如何才能提振消费?
刘世锦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如价格低迷、产能过剩等,根源都指向终端服务。只要把终端需求提到合理水平,就有了经济运行的源头活水,经济全局才能活跃起来,诸多因终端需求不足引起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总的来说,我们当下面临的是增长方式转型的问题,要由之前以投资和出口为主驱动的经济,转向创新和消费为主驱动的经济。”刘世锦表示,消费结构性偏差的短板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解决好了就会转为重要机遇,就能提供新增长动能,从而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支撑。
陈茂波在发言中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抬头,为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全球南方经济体的崛起,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引擎和新动力(300152);科技创新,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飞跃提升,正引发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的变革。这几大趋势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
面对纷繁复杂且急速改变的世界大局,中国始终坚定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与各国共同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同时,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也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的稳定性和发展动能。
陈茂波表示,香港在“一国两制”下有“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中国坚定支持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并深化国际交往合作,贡献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也为全球各地企业创造更大的商机。下一步,香港将继续秉持多元开放、互利共赢的精神,发挥好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与大家携手共创机遇,为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随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与城堡投资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肯·格里芬进行对话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清华大学管理实践访问教授、中金公司(601995)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朱云来,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刘遵义,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柏林全球对话创始人兼主席、欧洲管理技术学院教授拉尔斯·亨德里克·罗勒在小组讨论环节中相继分享观点。
高培勇首先围绕中国财税体制改革进行观点分享。他表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其中必然包括了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要激发地方政府活力,就要加快推进地方自主财力的改革,增加地方财政的自主性,这也是分税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郑永年在观点分享中指出,中国已经进入技术引领经济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的体制改革放在一起讨论,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要“两条腿”走路——依靠企业和地方政府。其中,对企业支持的类型要“抓小放大”即,企业做大后就让其自己去参与到国际竞争,但对小企业要扶持;对地方政府要适度松绑,发挥地方官员的主动性,这样才能真正释放发展动能。
刘永好认为,国家在重大科研问题上,也可以“两条腿”走路。他举例称,今年以来,很多来自科技创新型的民营企业在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大跨步发展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的成长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市场需求,非常有活力,还进一步培育了我国年轻一代的创新意识。因此,他建议,今后在重大科研问题上,除国家立项之外,还可给予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更多的支持,对民营企业创造出的价值也给予国家奖励。
李稻葵围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投资于人”展开讨论。他认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意义重大。这预示着公共支出和政策将大力向改善民生领域倾斜,尤其是在生育等关键民生政策方面。
拉尔斯·亨德里克·罗勒在发言中着重强调了中欧之间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要点。他表示,中欧应避免贸易摩擦升级,如汽车行业的反垄断问题,需避免过度反应,最终达成协议。同时,维护多边体系至关重要。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机构作为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重要力量,需要各方共同合作,提供资金并改革治理机制,尤其要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